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推荐新闻
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棉花成功迎来红利期 引领棉价上行
  2017-02-13 13:59 来源: 打印此页 关闭此页  
   
 

        产业向新疆迁移,多方合力引领棉价适度上行

  目前,中国棉花市场新增供给包括国内产量、抛储、进口三个部分,笔者认为棉花供给侧改革也会围绕着以上方面展开。产量方面要保持基本稳定,提质增效,降低成本;抛储方面继续进行,化解国储过高库存,平抑国内供需缺口;进口方面还要严格限制,结合贸易救济政策为棉花供给侧改革的成功赢得宝贵时间。

  棉花产业向新疆迁移的背后深意

  一号文件指出,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生产,科学合理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棉花产业从内地向新疆迁移,正是棉花供给侧改革在主产区改革上的重要体现。新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棉花生长,其所产棉花品质优良,生产成本比内地低,单产比内地高,特色品种新疆长绒棉更是远近闻名,是当之无愧的优质棉花产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疆棉单产为133公斤/亩,全国棉花平均单产为106公斤/亩,疆棉单产领先全国26%。对比多年数据可知,疆棉的优势是长期存在的。国家通过目标价格政策引导棉花种植从长江和黄河流域向新疆转移,对于全国棉花产业提质增效、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非常积极和深远影响。

  目前,我国棉花主产区已经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新疆的“三足鼎立”演变为新疆“一家独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疆棉产量为359万吨;近三年疆棉产量平稳且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59.5%攀升至2015年的62.5%,再到2016年的67.3%。这清晰地反映出我国棉花产业向新疆迁移的趋势和目标价格政策稳定疆棉生产的作用。目前,疆棉公检数量为388万吨,结合疆棉公检和其他机构预测,笔者认为2016年疆棉产量应该在400万吨左右,占全国比重已达八成。由于内地植棉亏损严重,内地植棉面积萎缩不可逆转。新疆独占政策和自然条件优势,笔者预计三年内疆棉产量占全国比重或达九成,有望成为国内唯一的棉花主产区和保护区。这符合“提质增效,增加优势产区供应,减少劣势产区供应”的要求,也符合“确保我国棉花基本供应”的要求。

  一号文件指出,要体现“三区、三园、一体”精神,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新疆是“一带一路”西出国门的出口,中央政府和新疆当地的棉纺配套优惠政策,对于吸引棉纺企业赴新疆设厂,形成棉纺服装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棉纺服装企业来说,新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低廉的原料和人工成本、土地和税收优惠、电力和运输补贴方面。以棉花原料为例,2月8日328级疆棉报价为15450元/吨,内地产棉报价多在16100元/吨左右,新疆一吨棉花比内地便宜650元。棉纺服装企业通过新疆产业集群获得的竞争优势,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对于企业都是有益的。

  目前,新疆积极推进“三城七园一中心”建设,形成从棉花种植、纺纱织布、服装设计生产全产业链的纺织服装产业中心。据海关统计,2016年1—12月新疆出口纱线及纺织品12.21亿美元,同比增加7.1%;而全国出口纱线及纺织品1050亿美元,同比下降4.1%。新疆纱线产量108万吨,同比增速92%,远大于全国3.5%的增速。由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看到新疆棉纺服装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当前,棉花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首先体现在棉花产业链的地理迁移上。

  保障棉农的合理利益

  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农民增收”是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第一目标,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具体到棉花产业,需要让棉农获得合理的种植收益。

  因为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原因,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着“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的矛盾。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逐年上涨,植棉成本居高不下;全球棉花供需阶段性错配,棉价持续下跌。两面夹击之下,棉农收益得不到保障。新疆棉农因为目标价格政策的保护尚能小赚,内地棉农则只能亏损。植棉成本主要包括物化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因为棉花的生产过程相对其他农作物更为耗费工时,人工成本是棉花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

  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数据和棉花信息网1月份的成本收益调查数据,国内植棉物化成本在620元/亩左右,人工成本在1400元/亩左右,总计植棉成本在2000元/亩附近。人工这块各家机构统计口径不一致,据笔者调研了解,雇工成本取200元/天,家庭用工成本取80元/天,以此计算,黄河流域2016年的植棉收益在1800元/亩,亏损约200元/亩;长江流域的植棉收益约为1400元/亩,亏损约600元/亩。

  农民弃种棉花的现象普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黄河流域棉花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3710万亩不断下降到2016年的1328万亩;长江流域棉花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2269万亩不断下降到2016年的975万亩;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近三年稳中有降,从2930万亩下降到2708万亩。可见,国内棉花种植面积的缩减触目惊心。笔者认为,内地棉花种植面积的缩减主因是植棉亏损;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稳中有降透露出目前的目标价格政策只能让棉农小赚,尚不能激励棉农植棉积极性进一步上升。这些现象都说明,国内棉价过低,低于其内在价值。仅靠现有的政策,恐怕无法实现保障棉农合理收益的目标。

  结合一号文件精神,综合考量棉农利益、国家财政压力、棉纺企业利益,笔者认为,国内棉价合理适度的上涨,是解决现有矛盾的关键。植棉成本是刚性的,很难下降;棉价是弹性的,既然现在的棉价低于其内在价值,全球棉花又处于去库存的大格局中,棉价当然可以上涨。棉价适度上涨,棉农收益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减轻,这是棉花产业最大的利益平衡。棉纱价格长期与棉价高度相关,价格传导问题不大;服装方面,消费者需求刚性,服装企业竞争力强,腾挪空间大,温和的原料上涨压力是可以化解的。总而言之,棉价温和上涨,有利于棉花全产业链的健康、繁荣和稳定,符合“平衡市场各方利益”的要求。靠损害上游棉农利益驱动的畸形繁荣不可持续,一旦棉花供求矛盾激化到极致,严重的供不应求会产生天价棉花,对整个行业有害而无利,届时悔之晚矣。结合基本面情况,笔者认为棉价上行至20000元/吨附近是合理的,也符合各方利益。

  修炼内功与贸易保护并行是理性选择

  一号文件指出,进一步优化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笔者认为,棉花主产区迁移,良种推广,叠加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补贴和推广,是降低国内棉花生产成本的唯一出路,这是一个长期努力才能见效的过程。棉花供给侧改革,就是为这个提质增效的过程营造一个温和稳定的大环境,即棉花产业链要有适度合理的利润,尤其是上游棉花种植要有合理利润。

  如果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国家政策干预来实现,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为棉花供给侧改革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号文件指出,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健全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依法对进口农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笔者认为目标价格政策的保护价可以小幅提高,引导市场预期良性发展;进口配额管控、滑准税政策要严格执行,减少外棉冲击;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灵活采取贸易保护和救济,为棉花供给侧改革的成功迎来宝贵时间。


 
0
          打印此页 关闭此页  
 市场分析 更多>>